更新时间:2024-09-02点击:1367
在2024年的盛夏时节,青岛大学的一群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,他们组成的“沂梦童行”文化双创实践团,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对乡村的深情,踏上了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沂河新区白沙埠镇船流街村的支教之旅。这场意义非凡的公益行动,不仅为当地的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,更在炎炎夏日中点亮了一盏照亮未来的明灯。
启程:梦想的种子在盛夏播撒
青岛大学“沂梦童行”文化双创实践团的组建,源于一群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青年学生的共同愿景。在指导教师刘张弛的引领下,队长赵爱华携手杜孝琦、时丰汛、王子阳、许明宇、徐小斐、翟俊杰等成员,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支教队伍。他们深知,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钥匙,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。因此,他们决定以“沂蒙小学堂”为平台,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沃土上,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乡村青少年的未来之路。
筹备:精心策划,只为那一抹希望的绿
为了确保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,实践团成员们进行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工作。他们围绕“教育扶贫”的核心目标,结合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,精心设计了涵盖基础课程、特色课程及素质拓展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课程体系。从语文、数学的基础知识传授,到韩语体验课的国际化视野拓展,再到非遗竹编团扇体验课的传统文化传承,每一门课程都凝聚了志愿者们的心血与智慧。同时,他们还积极与白沙埠镇船流街村进行沟通协调,共同策划了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,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暑期成长平台。
实施:知识的光芒照亮乡村孩子的笑脸
7月23日,随着“沂蒙小学堂”的顺利开班,实践团的支教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。在课堂上,志愿者教师们运用讲授、演示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,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。赵爱华同学的韩语体验课,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异国语言的魅力;刘张弛老师和闫旭老师的非遗竹编团扇体验课,则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此外,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游戏、文艺表演等,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发展,收获了知识与快乐。
为了更好地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,实践团还创新性地为每位孩子建立了成长档案,并将之扫描成电子档案。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教师和家长随时查看孩子的成长轨迹,也为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。通过成长档案的记录与分析,志愿者们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与不足,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。
宣传:让爱与希望传递得更远
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乡村教育事业,“沂梦童行”文化双创实践团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报道。他们在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了大量关于支教活动的照片和视频,生动展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和课外的快乐时光。同时,他们还积极联系当地媒体进行深度报道,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。这些多元化的宣传方式不仅丰富了实践团的宣传路径,也增强了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和积极互动。
公益:爱心接力,温暖传递
在支教期间,“沂梦童行”文化双创实践团还联合白沙埠镇船流街村开展了多项公益活动。他们组织了图书捐赠活动,为孩子们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;开展了公益推拿理发和公益测视力等服务,切实解决了孩子们的实际困难。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,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、积极向上的动力。同时,实践团成员们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,用实际行动为乡村社区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成果与展望:希望之光照亮未来之路
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付出与努力,“沂蒙小学堂”暑期公益托管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孩子们在知识、能力、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;志愿者们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;更重要的是,“沂梦童行”文化双创实践团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,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。展望未来,“沂梦童行”文化双创实践团将继续秉承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,不断探索和创新支教模式与路径,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和智慧光芒。他们相信,只要心中有爱、肩上有责、脚下有力,就一定能够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希望之光,照亮他们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。(赵爱华)